【巢運投書3】「巢」你而來,「運」動再起

溫國弘
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生


    「世代公平,居住正義」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理想與目標,更是剛出社會的社會新鮮人追求的基本權利,但諷刺的是從1989年的「無殼蝸牛運動」以來至今房價依然高漲,甚至連安居樂業都成為奢望的夢想,今年巢運是無殼蝸牛運動的25週年,戰場也從過去的忠孝東路換成豪宅特區的「帝寶」,人們依然對政府吶喊著還我居住權。
       居住的問題一直是各國常被討論的議題,因為家是個安身立命的場所,而家不單只是提供一個居住的空間,如何落實從HouseHome的階段是應由政府首要執行的任務,但反觀近年來政府舉著「居住正義」的大旗向炒房利得者宣戰,但都沒有具體的成果,更從十大民怨成為世代間的怨恨,當然不是要仇富,而是要富人住豪宅,一般人住好宅的簡單道理而已。近來,執政當局更端著稅改的牛肉給人們聞香,依然是看得到吃不到的政策,讓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只能賭下去,賭的是買房後的未來,但是為了買房而買房只會成為「屋奴」,生活品質因為在房貸等因素的影響下壓縮了該有的生活品質,而失去的居住的意義。
    最近吵得很熱的「房地合一」稅制改革,其實也沒有真正的落實,因為財政部還是一直拘泥在交易稅上卻忽視持有稅改革的重要性,因目前相關持有房屋的成本過低,讓特定戶擁有過多的住宅,更因為持有成本過低造成資源的浪費。其實,還是要回到使用者付費,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道理,擁有超過一定標準的房屋數量就請多繳稅吧!因為有能力才會買得起,買得起就繳得起。其實今年巢運的五大訴求之一的改革房地產稅制,杜絕投資炒作是最根本的做法,但政府還是礙於選票考量選擇讓政策做半套,依然無法實現居住正義。
這次運動的另一個訴求是廣建社會住宅達5%,但從過去到現在社會住宅一直無法落實的真正問題是政府沒有好的做法,而國人在租買間還是選擇買,但其實買與租之間是可以經常替代的,只是在傳統的選擇中多認為一輩子總要有個自己的居住空間,其實這背後隱含著的不僅是稅制的不公平,更是租屋市場不健全的問題,既然政府無法提供好的購屋市場,那連好的租屋環境呢?也是沒有。
從中央到地方的住宅政策都在鼓勵買房,因為買的越多財團賺得越多,且會造成住宅市場運作的不均衡。其實,我認為未來若是可以提供「共租宅」給需要居住的青年與新婚家庭那將成為新的居住典範,利用「共租」與「共享」的概念,針對住宅空間的公共空間(如客廳、廚房等)與非私人空間進行「共享」的高效度利用,在這同時也可以達到社區互助與發展的基本目標。
    在巢運結束後的生活中,執政當局依然運用國家機器為財團與利得者護航,何時才能回應社會與市井小民的期待?大家都在等待,但是還有多少個25?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難道「安居樂業」是這樣困難達到的夢想嗎?國人在持續觀望政府能有大作為的時候到了,請政府傾聽國人的心聲,正視居住不穩定所帶來的問題,更能與民間團體對話合作,提出對於居住正義有正面幫助的執行政策,才能改革房市,救經濟,救青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