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轉貼[高房價下稅制的正本清源之道]

 經濟日報/社論
具有中央與地方合作整頓房市意味的「雙張會」,22日確立五項共識,以增加供給、抑制不當需求的兩道處方,準備炮製房價退燒藥,包括提高房產持有成本,重課非供自住房屋的房屋稅,嚴懲囤房;另再輔以活化國有地、加速老舊房屋都市更新、對公益房東減稅等擴大房屋供應數量的措施,使近年「硬起飛」的高房價,得以「軟著陸」。
「雙張會」共識,23日亦火速獲得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修法落實,通過修正房屋稅條例,將「囤房稅」概念入法,區隔自住與非自住房屋的稅負。自住房屋稅負維持不變;非供自住的住家房屋上限稅率調高至3.6%,為現行稅率的三倍。最快明年5月,全國將有40萬非供自住使用的房屋,必須承受加稅效應。財政部估計,地方約可增加6億到16億元左右的房屋稅收。
中央、地方磨刀霍霍砍向房市,切中社會厭惡高房價的氛圍,也喚起民眾對政府祭鐵腕以抑房價的熱烈期待。「雙張會」達成的五點共識,不能說毫無效用,但所顯露的打房態度,仍不免流於誠意有餘、火力不足的格局。當台北的房價所得比以15.01倍的紀錄攀上「世界第一」的高峰,口水打房只會更令人民反感。在位者與其發下「二年內讓台北房價下跌三成」的豪語,不如發願:二年內漸進實踐房產利得實價課稅來得實際。
當然,稅制不是解決房價問題的唯一處方,但放諸全球,備受高房價所苦的地區或國家,稅制仍是抑制炒房最有效的工具,其中包括打房經驗豐富的香港與新加坡。政府為避免重傷經濟,意識高房價只能「軟著陸」,代表除了稅制,包括金融在內所有可用於打房的政策工具,無法也不能集中出籠。因此,欲同時達成房價緩降、賦稅公平與縮小貧富差距的三重目標,改革稅制仍是首選。
藉租稅工具整治房市亂象,「雙張會」只能算是起步,在建立「囤房稅」的機制之後,台灣還需要一張以「實價課稅」為靶心,有明確節奏、時間表與先易後難的全盤性房產改革藍圖。
首先,房產稅收是地方最主要的財源,稅制良窳攸關地方政府的財源命脈。「雙張會」建立起地方主動積極與中央攜手合作的模式,委實值得稱許,但不只台北市應該配合國家對健全房市的政策,其他縣市也要有跟進的準備。中央已藉「囤房稅」調增多屋族的稅率,地方政府則應在調整稅基上再著力。
依據內政部統計,用以課徵房屋稅的評定現值目前占市價17%;據以課徵地價稅的公告地價,2013年亦只達市價的20.2%。兩者三年才得以調整一次,不論房價如何翻漲,多年來均與市價保持在二成左右的等距。地方政府有責任訂下公告價格趕上市價的期程,例如三年達四成、六年達六成等目標,以便忠實反映資產的持有稅負。
同理,中央承諾多年的實價課稅政策,現在也該劃定兌現時間表。實價登錄今年8月將滿二年,總登錄件數已逾70萬筆;以實價課徵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奢侈稅)6月也將滿三年。現況顯示,實價課稅的環境正逐漸成形,房產交易全面實價課稅容或不易,劃定局部施行範圍,例如將高價豪宅、實價登錄案件優先納入則無困難。藉由奢侈稅轉進利得實價課稅的政策規劃,財政部應快馬加鞭促其實現。
股市與房市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雙引擎,打房力道確實需要拿捏精巧。房價必須尊重市場機制,政府健全房市的目的,不在讓房價跌掉幾成,而在能夠保證建立交易透明、稅負公平的房產市場。
高房價成因複雜,不是一味稅制藥方可以立即見效;但若不動產稅制本身就有病,治好房市歪風之前,當然就得先調理好稅制。
【2014/04/24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高房價下稅制的正本清源之道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32470.shtml#ixzz301OTClV7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